狼疮新药集中爆发,BIIB059更新二期积极结果

时间:2019/12/4 3:32:42

前言


2019年12月3日,Biogen公司宣布一款在研产品BIIB059,在皮肤红斑狼疮(CLE)和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的二期临床中,达到了主要终点,显示与安慰剂相比,疾病活动性在统计学上显著降低。


该临床试验分为两个部分,皮肤红斑狼疮(CLE)部分,与对照组相比,在第16周达到了主要临床终点目标,皮肤红斑狼疮病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(CLASI)在不同剂量下显示出显著差异。具体来说,接受50mg、150mg和450mg的BIIB059的受试者的CLASI-A水平分别下降了40.9%、48.0%和42.5%,而安慰剂组则下降了14.5%。


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也达到了主要终点,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,第24周的总活动关节计数与基线相比(450毫克剂量为-3.4;p=0.037),疾病活动性在统计学上有效降低。


BIIB059是一款人源化的IgG1单克隆抗体,其靶向一种称为血树突状细胞抗原2(BDCA2)的分子,该分子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罕见免疫细胞上表达。在皮肤红斑狼疮中,pDCs在皮损中积聚并产生IFN-I和IFN-λ。通过上调表皮IFN反应蛋白MxA的表达。pDCs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,除此之外,病变过程中,IFN-I可能也会支持炎症细胞向CD45+细胞的召集。


使用BIIB059治疗则可以有效抑制pDCs,抑制IFN-I和其他相关炎症因子,降低IFN升高带来的MxA响应,减少免疫功能相关的细胞浸润,以带来皮肤红斑狼疮活动性病变的改善。从机理上来看,BIIB059应该与GSK的IFN单抗药物anifrolumab机理一致,都是通过调节IFN来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。



事实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疾病机理复杂,近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太大进展,2011年在基因组学应用药物研发的背景下,50年来的首个狼疮药物贝利木单抗也仅是基于有限的疗法获得批准(贝利木单抗诞生记),然而近半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红斑狼疮药物研发的热潮,各类药物集中爆发。


2019年7月,60年来全球唯一一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药贝利木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。同一时间荣昌生物公布了BLyS和APRIL双靶向抗体融合蛋白泰它西普(RC18)的临床数据,在249个患者的红斑狼疮三期临床中,泰它西普在高剂量组的主要临床终点第48周的SRI-4达到了70%,远远超过了国外同行的数据。2019年9月,泰它西普获得美国进行二期临床试验(IND)的许可。2019年11月,泰它西普正式递交国内新药上市申请。


2019年8月,阿斯利康宣布靶向IFN单抗药物anifrolumab,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III期研究TULIP 2达到主要终点;2019年9月,罗氏宣布其治疗狼疮性肾炎的CD20抗体Obinutuzumab基于二期临床数据的结果,获得突破疗法认定(BTD)。

小编总结

抗体药物在免疫系统的调节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,早前在th17、th2通路上抗体药物大获成功,在类风关等自生免疫性疾病、哮喘和皮炎等疾病方面取得显著进展,极大得改变了该领域的用药治疗,支撑起抗体药物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,全年全球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。


随着容易摘的果实陆续被摘完,抗体药物进入自身免疫疾病的攻坚环节,一方面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攻城拔寨,另一方面则在溃疡性结肠炎等难治性自身疾病上不断寻求突破点。


当前,狼疮方面的抗体药物靶点较为全面,理应有个别药物会从当前的积极数据中脱颖而出,真正获取后的临床积极结果。狼疮新药的集中爆发,充分反映了抗体药物竞争激烈,国内公司也在跃跃欲试。然而在快速跟进相关项目的同时,笔者建议,仍然需要充分认识到狼疮药物的研发难度,同时这些药物在国内的市场。


友情链接: 江苏艾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兆亿集团